绞胎瓷茶具,首次亮相苏州茶博会,10月29日-11月1日,苏州国际博览中心,与您共赏
绞胎瓷又名透花瓷始于唐神龙二年(公元706年)左右,当时社会安定,经济繁荣,人们开始对生活用品、装饰品求新、求美,对陶瓷工艺的欣赏和认识不断提高,绞胎瓷也应运而生。
从规模和纹饰精美来讲,以河南焦作当阳峪的绞胎瓷为首。由于战乱处于开封以北一百多公里的绞胎瓷都焦作当阳峪也未幸免,随着北宋国亡,中国的政治、经济南迁,盛极一时的绞胎瓷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,沉寂千年。
绞胎瓷是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瓷泥搅揉,编花,拉胚,烧制成型,由于不同颜色的瓷泥物理性质不同,烧制极易开裂。新中国成立后,国内外专家也曾多次试制绞胎瓷,均未成功。上世纪90年代,工艺大师柴战柱通过考古资料和绞胎瓷残片,倾其所有、潜心研究十余年,终于攻克绞胎瓷工艺中的各种纹饰、编花工艺(羽毛纹、编织纹、自然纹、菊花纹、剔花等)和烧制工艺,成功将这古老的技艺重放异彩。
鉴赏:
1.纹饰美:欣赏绞胎瓷首先要看绞胎瓷上的纹饰效果。绞胎瓷是利用胎内纹饰变化来装饰的瓷器,只有纹饰美才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。
2.意境美:绞胎瓷表里如一,由内而外,有“瓷中君子之”称。统一中求变化,变化中求自然,自然中求意境。让欣赏者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达到景随意到的境界。
3.瓷韵美:绞胎瓷的纹饰装饰效果最能体现瓷韵美。经过火的洗礼,颜色变化之丰富,纹理由内而生的立体厚重美,绞胎瓷追求动感、节奏,有一种张力给人一种高亢奋进,自然天成的美感。
4.质朴美:它手工制作,追求自然、质朴、粗犷而不拘小节,是对机械化大生产的光滑,细腻规整的反叛,使整个作品看起来自然随意,给欣赏者以轻松、自由的情感释放机会。
5.融合美:各地艺术瓷技法相融合,发展渗透,将胶胎、胶釉、剔花、装饰运用到陶瓷制作,丰富了我国的陶瓷种类。